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数字化治理能力相结合,不断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能力。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将数字基建与交通、教育、商务、医疗、金融、安防等城市智能场景相结合,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围绕优化城市资源统筹协同能力、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等,促进公共服务智慧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精准化。
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监测预警、应急管理和疾病预防的数字化平台,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发现、预警和响应处置能力。探索打造跨域联合共建共享的“医共体”等数字化医疗和健康服务平台,推广“5G+”远程会诊系统。搭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医疗机构和重大疫情救治体系间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强化信息共享、资源统筹调配和业务协同配合,打通全链条的防控救治环节。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能力。建立更多有效的跨部门业务协同模型,促进数字政务系统从部门独立运作向部门间协同治理转变。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深度延伸,强化“后台”的数据分析监测能力,弱化“前台”的人海战术,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
交通运输对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血管”,智慧交通的打造有如提升“血流”,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交通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传统路径就是消耗大量土地资源来支撑的。城市交通带来的拥堵问题,增建道路、增建停车场都不是长久之计,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寸土寸金的城市,例如北上广深,不能再沿着无节制土地资源的老路子走下去了。因此,交通规划需要回归人本,安全性、智慧化、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正是交通安全的硬核宣传口号。关于行车安全问题,科学界、产业界与管理部门均在技术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交通基础设施、需求管理、车辆及智慧交通系统对交通进行实时管理控制,对于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及提高事故后的应急响应速度来说至关重要。
智慧化出行有利于交通安全提升和节能减排。城市交通出行的智能化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排放,提高通行效率。据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实施,能够减少30%的燃油消耗和26%的废气排放量,智慧交通的应用预计能使高峰时期拥堵路段的通行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翻几番,交通事故率也可降低80%。真正能体现智慧化,就是指交通运行初步脱离人管的因素,以感知为基础,记录,分析现有交通,判断,归纳,预测,自动决定,控制交通运行。
共享、融合是智能交通的关键属性。共享化出行缓解了交通资源紧张问题。车辆共享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有潜力的解决方案,能够减少私家车投放、缓解停车位资源紧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智慧交通应用难点就是交通数据难以实时互联共享,存在信息孤岛,交通信息不能实时采集、传输,交通应急事故处理响应缓慢,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以各类交通传感器为载体,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可解决这些痛点。未来趋势会是共享汽车、共享物流、共享停车、共享出行,共享经济在智能交通领域遍地开花。优盾控制台整体解决方案, 能够做到实时互联共享, 打破信息孤岛, 及时派遣应急调度,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建立包括具有数据采集、整合、处理、运营、队列、调度、反馈功能的立体交通指挥机制,完美地解决智能信息交换、共享这些痛点。要实现城市综合出行的高效和智慧,必须将安全、智慧化、共享、可持续发展四者融合起来协同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什么实现智慧城市关键在于智慧交通呢?路通财通,交通先行!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交通规划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要想大数据中心不被”闲置”,就必须真正实现数据的流通和共享。日前,国家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并提出将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作为储存和计算的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是大势所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数据发挥的作用更让人们意识到,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将其利用好,对进一步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和应对大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能力,都至关重要。大数据中心首先要建得好。
每个大数据中心的上马,都是一个巨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前期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比如,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搞清楚拟建大数据中心的具体定位和需求,按要求和规范进行科学选址、统筹布局等。
大数据中心是许多前沿技术的集成,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确保数据价值的有效释放。还应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接入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应用安全等方面技术研究。
建得好,也要用起来。此次疫情防控反映出,医疗机构、政府和包括电商在内的各数据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非常重要,是决定大数据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要想大数据中心不被”闲置”,就必须真正实现数据的流通和共享。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和保障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工作有效开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和完善。一些单位和机构不愿共享,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数据共享出去会失去价值、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则担心数据流通带来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单位由于数据服务系统不同,导致数据标准、系统接口等不同而无法共享。
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各相关单位、企业携手合作。政府部门作为信息资源的主要持有者和使用者,是数据共享的最大推手。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继续完善推动数据共享的具体政策,并增强政策强制性;另一方面,建立一套鼓励共享机制,让那些数据共享量大、访问多、评价好的主体得到相应激励。各企业单位也要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出击,为打通技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尽职尽责。
此外,想让大数据中心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要保障日常运营的规范、稳定,其背后需要一支有技术能力且有运营经验的管理团队。因此,人才培养很关键。在高等教育层面,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还很薄弱,需要不断完善从人才培育、选拔、引进到评价的政策体系,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控制台为大数据中心的创新和开放之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好、用好大数据中心,既能够
创造新的信息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动能,也能为我国在国际数字经济竞争中积蓄力量、提高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场景数据化,未来大数据中心将承担更多重任,也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